艺术创作第二时期 1949~1976

新中国成立后秦宣夫先生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灿烂时期。他随着时代的步伐,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努力表现新人新事。他和年轻同志一起下工厂、到农村,扩大了眼界,改变了世界观,创作热情十分高涨。秦先生是一位乐观、开朗的画家他,喜欢节日的欢乐,创作了油画《雨花台之春》、《庆祝国庆  》   ( 1955 年作)《新街口的节日》(1956年作)等。这些画场面较大,人物众多,艺术上很难处理,但画家采用印象派的某些 技法、满怀激情地着意刻画出节日的热烈气氛,因而使画面获得成功。

1954年水粉画《自画像》

1954年水粉画《自画像》

1956年创作的油画《庆祝国庆》,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蓬勃的气势、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流露出作者澎湃的激情。画中没有人物的具体描绘,而着意于光与色对节日热烈明快气氛的渲染。该画还被印成了明信片广为宣传,得到了众多的好评。

他费心尽力地创作了大型油画《中苏友好运动会》,还有《新中国的未来远景》,然而“新中国”原画已遗失,只有两幅素描稿。 主题油画《采莲图》1956年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

秦宣夫先生还画了大量的主题画和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的画作 如:油画《新街口的节日》,《上海码头》一个忙碌的轮船码头在作者的笔下竟然画得如此灿烂、明丽,用笔简练、流畅,充满诗意。2001年入选《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画集。在《雨花台之春》中,作者另辟蹊径构思了一幅阳光灿烂、鲜花绚丽、春光明媚、生气勃勃的图画。讴歌先辈们以自己的热血换来了人民幸福的春天。

1962 年他到戚墅堪车辆厂,在短短几十天时间,就画了150 张反映工人生活的素描《锻工车间》就是其中一翩。众多的创作中:《考试》、《双抢歌》、《耕》;素描《炼》、《园与方》、《收割》、《铸模》、《电焊工》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对塑造劳动者形象的巨大热情。在光与影的强烈对照的艺术表现中也都可以看到上述绘画凤。

 

 

 

 秦宣夫先生还画了一批历史画:

《太平军大战僧格林沁》该画为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收藏。然而原画在文革混乱中亦散失,只留下了一幅油画稿和人物素描稿。见《太平军大战僧格林沁》油画稿和人物素描稿。

著名油画家徐明华先生说:“画面强烈的运动感,增加了它的紧张气氛……回忆此画,它使我联想起戈雅创作中所有的那品质。”

太平军大战油画稿

太平军大战油画稿

增格林沁素描

增格林沁素描

 20 世纪 60 年代是秦先生的人物画尤其是肖像画创作的最佳时期。这时期创作的人物画,不论是久经风霜的老《渔民》(1956年作),还是年轻的《海带姑娘》(1960年作),他的画风都与当时美术界十分流行银灰色调的俄罗斯画风不同,他是以奔放的笔 调,追求明亮的色彩, 使画面生动,显示出一种愉悦感。这时期的作品可能是受法国雷诺阿的影响,但他画人物并不追求变形,画风虽然精细,但丝毫没有涂描堆砌、一味雕琢的匠气,用笔始终是轻松自如的。

油画《海带姑娘》,描绘养殖海带的女工。白衣、白帽,在灿烂的阳光下神情飒爽,英姿健美。

该画曾在1962年《美术》杂志第二期发表. 2001年入选《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画集。为江苏美术馆收藏。

油画《南国之春》,描绘少数民族少女,色彩绚丽,婀娜动人。白绸衣、花缎裙、绸花伞和涟涟湖水,光色灵动、层次丰富。 

油画《红领巾》描绘细腻,神态生动.特别是灯光下光影的处理,生动明丽。该画1962年入选全国《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二十周年画展》。 

油画《假日》,色彩浓烈丰富,刻画细致入微,不仅人物神态、肤色描绘细腻,栩栩如生,周围的摆设亦都刻划精致生动,特别是光与影的比照十分生动。那花绸纱巾、不倒翁泥人与瓷猫、点点小花在一束光柱照耀下明丽动人。

油画《假日》、《青春》、《女演员》、《夏》(夫人像)、《宁生肖像》、《阅读》、《靖生肖像》、《女大学生》、《小姐妹》等。

秦宣夫还创作了不少劳动者的肖像:如油画《纺织女工》、《村姑》、《生产能手》,油画《卫生模范鲁大妈》、 素描《农民刘中行像》、《兰考农民像》

 

 这一时期秦宣夫的风景画在民族化方面有了新的进境。抒情性更加浓厚。中国画一向具有诗的特性,秦先生将中国画的这一特征和写意的特征融汇到油画风景画的创作之中。秦宣夫先生说:“不能光讲民族化,不讲其传统;不能光看主题思想,还要看色调怎么样,也应该讲究‘笔色’。正像国画的‘笔墨’一样,才能为群众接受。国画没有‘笔墨’,就谈不上国画,油画如不讲究‘笔色’,也不是好油画。”

见风景油画《方山小景》、《方山景》、《紫云英》、《北海风景》、《南通小景》等。

 

 

 秦先生的大量风景画 ,虽不同于人物画那样精细 ,但用笔大刀阔斧,画面洋溢着奔放豪迈的气质。如《日出》(1960年作)、《桐君山》(1963年作)。这两幅画表现的景色不同,一是描绘灿烂光辉的日出云彩 ;一是刻画幽静雅致的湖光山色。画家使用了不同的笔触,前者笔触跳跃, 后者大笔挥扫。从这些各不相同的生动笔触中,都能使人领略到画家作画时的一股强烈激情,从而产生非常雄浑的美感。这正是秦先生风最丽的感人之处 。

 《葛岭拉网》,江南山水,细雨朦胧,两叶小舟,身着蓑衣的渔夫在波浪中拉网捕鱼。那意境、那气氛不是蕴含着浓浓的诗意吗?那’笔色’、那神韵不是融化了中国画的气质吗? 

《平湖秋月(一)》、《苏堤春晓》、《苏堤第一桥》、《红帆》、《绍兴柯桥》、《卖虾小舟》、《春雨》等都蕴含着这一特征。《春雨》则写意的手法更加突出。前景的柳技潇洒自如的寥寥数笔,后景的山色笼罩在细雨山雾之中。勾勒出烟雨迷朦富有浓浓诗意的画面。《富春江桐君山》,也是一幅抒情浓郁、诗意盎然的油画,在水色、天空、红土、绿地的光与色的描绘上;精彩、生动。

 1963年底,秦宣夫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了第二次个人画展(油画展) 

著名艺术家宋征殷评论说:“他的第二次个人画展所反映的,特别是六三年在杭州写生的一批风景画,他试图融合中国的写意画,探索具有民族气息艺术风格的作品。”

如:《三潭印月》、 《远眺桐庐》、《黄龙洞》、《夕阳》、《灵隐消夏图》、《夕照西湖》、《鱼乐园》、《西湖之春》、《玄武湖之春》等。

 这一时期秦先生发表了《关于米开朗哲罗的评论问题》、《吕斯百油画作品展览观后》等美术评论文章。

 1963年秦先生任《辞海》编委,负责外国美术史部分辞目的撰写与修订。历时十六年《辞海》修订本于1979年出版。

十年文革浩劫期间1966年至1976年,秦宣夫无法在画室里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只有少数的机会配合政治运动,在官方允许的情况下,画一些符合官方要求的作品,比如在1970 年,秦宣夫等奉命前往江苏吴县龙桥大队蹲点、体验生活。在龙桥大队他画了“忆家史”、“养猪模范组画”、“送公粮”等一批水粉、素描画。秦宣夫也把它作为创作活动,认真完成。秦宣夫在龙江大队创作了水粉画《忆家史》、《丰收景》、《送公粮》等81幅。其中水粉画《忆家史》还在2013年于中国美术馆《抱朴自然——秦宣夫艺术展》上展出。

 综上所述,秦宣夫在第二个创作时期

一、以高涨的热情,坚实的步伐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绘画凤格更加明快,更加民族化,更加鲜明和成熟.

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评论说:“所有这些作品颇有特色,画风严谨但不拘泥于写实,用笔自由洒脱,充满激情,色彩明快鲜亮,个性风格鲜明……他的油画创作自然地向写意的方向转化,当然这种转化是内在的,渐进的。”

第二个时期: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秦宣夫先生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灿烂时期。    他随着时代的步伐,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努力表现新人新事。他和年轻同志一起下工厂、到农村,扩大了眼界,改变了世界观,创作热情十分高涨。1962 年他到戚墅堪车辆厂,在短短几十天时间,就画了150 张反映工人生活的索捕《,锻工车间》就是其中一翩。秦先生是一位乐观、开朗的画家他,喜欢节日的欢乐,创作了油画《雨花台之春》、《庆视国 庆  》    1955 年作)《、新街口的节日》(1956年作)等。这些画场面较大,人物众多,艺术上很难处理,但画家采用印象派的某些 技法、满怀激情地着意刻画出节日的热烈气氛,因而使画面获得成功。

20 世纪 60 年代是秦先生的人物画尤其是肖像画创作的最佳时期。这时期创作的人物画,不论是久经风霜的老《渔民》(1956年作),还是年轻的《海带姑娘》(1960年作),他的画风都与当时美术界十分流行银灰色调的俄罗斯画风不同,他是以奔放的笔  调,追求明亮的色彩,   使画商生动显示出一种愉悦感。这时期的作品可能是受法国雷诺间的影响,但他画人物

并不追求变形,画风虽然精细,但丝毫没有涂描堆砌、一味雕 琢的匠气,用笔始终是轻松自如的。

秦先生的大量风景画 ,虽不同于人物画那样精细 ,但用笔大刀阔斧,画面洋溢着奔放豪迈的气质。如《日出》(1960年作)、《桐君山》(1963年作)。这两幅画表现的景色不同,一是描绘灿烂光辉的日出云彩 ;一是刻画幽静雅致的湖光山色。画家使用了不同的笔触,前者笔触跳跃, 后者大笔挥扫。从这些各不相同的生动笔触中,都能使人领略到画家作画时的一股强烈激情,从而产生非常雄浑的美感。这正是秦先生风最丽的感人之处 。

Zhining Chin